古寧頭戰役70周年之一/戰爭現場 鏖戰保國脈 碧血洗丹心
文/陳忠 圖/本刊資料室
民國38年10月25日,中共軍隊9千餘人渡海夜襲國軍據守的金門島,結果非死即俘,無一生還,國軍獲得全面勝利,史稱金門戰役,又名古寧頭戰役或金門保衛戰。
戰前態勢
民國三十八年初,國軍在大陸戡亂轉逆,四月下旬,共軍渡江後,席捲東南沿海地區。九月初,共軍進犯閩南,同安、漳州、石碼、海澄、鎮海、集美等地先後失守,形成對廈門、金門的三面包圍態勢。二十六日,共軍第十兵團在泉州召開作戰會議,研討「金廈並取」、「先廈後金」及「先金後廈」等三種作戰方案。
時共軍發現廈門國軍有撤退跡象,若先攻金門,廈門國軍則會在保存有生戰力之下,趁隙脫離戰場,因此決定先奪取廈門,再攻金門。十月九日至十五日,共軍先後攻陷金門島北面大嶝、小嶝、角嶼。十七日,廈門失守。至此金門已處於共軍三面包圍態勢,進犯金門僅是時間上的問題。
金門防務兵力原本薄弱,三十八年八月十七日,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任命湯恩伯代理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旋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部奉命駐防金門,戰車第三團第一營(欠第二連)及第二○一師(欠第六○三團)亦先後由臺灣增援金門。為了加強金門防務,駐汕頭第十二兵團於十月上旬奉命增援金門,所屬第十八軍九日登陸金門、十九軍則於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先後抵達。
十月十二日,司令李良榮基於當前狀況,並依據代主任湯恩伯之指示:共軍登陸點必將選定在雞髻頭與古寧頭間廣闊平原之海岸,遂將金門本島劃為東西兩半部,分區防衛守備,置重點於古寧頭間,並調整兵力部署:以第十八軍(欠第一一八師)配屬第四十五師,守備金門東半部;第二十五軍(欠第四十五師)配屬第二○一師,守備金門西半部;第一一八師及戰車部隊編成三個戰鬥團,以為機動打擊部隊。並以阻敵於海岸,擊敵於海灘,殲敵於陣地內,做為作戰指導。
十月中旬,共軍輕易攻占廈門後,認為金門國軍戰力薄弱,唾手可得。十月十八日,共軍下達攻擊金門島的部署命令:以六個團兵力,統一由第八十二師師長鍾賢文指揮,分兩梯隊攻打金門島;以第二十八軍第八十二師第二四四團、第八十四師第二五一團及第二十九軍第八十五師第二五三團為第一梯隊,第二四五團、第二四六團及二五九團為第二梯隊。由於船隻不足,攻擊時間推遲至二十四日發起。
二十三日,共軍雖偵悉國軍第十二兵團第一一八師已抵達金門,後續部隊正在海運途中,然當時對於十二兵團究為撤往臺灣或增援金門,情資難以判斷,狀況不明。
共軍夜襲
十月二十四日深夜,共軍進犯金門的第一梯攻擊部隊先後登船啟渡,分別駛向金門島北海岸壠口亙古寧頭之線。時正值東北季風強勁,風急浪高,共軍團船大多失去控制,漂集至東一點紅亙古寧頭方面海灘。
二十五日二時,在壠口海灘,因日昨演習戰車故障,故障戰車缺乏隨車搶修工具而留置現地,並增派另一戰車協助處理。留置的兩輛M5A1戰車,首由待修的戰車第三連第一排排長楊展,發現共軍正在我方海岸水際登陸,遂命令乘員向敵射擊;另一戰車車長熊震球也射擊出第一發砲彈,掀開了古寧頭戰役的序幕。
當共軍蜂擁登陸壠口海灘之際,守備海岸第二○一師官兵見狀後,藉海岸陡峻之利,發揚熾盛火力,協同戰車部隊痛殲犯敵。由於共軍第一梯隊三個團,來自於不同的師級單位,卻無一師級指揮員隨同先往統一指揮,致使部分共軍葬身水際,已登陸上岸的共軍群龍無首,序列混亂,先被我軍拘束於灘頭,繼而形成各自為戰局面。
共軍雖然在登陸時已遭我軍重創並拘束一隅之地,時天色昏暗,一部共軍滲入觀音亭山、湖尾高地一帶;一部共軍流竄安岐、林厝、古寧頭等地。湯恩伯判明古寧頭及安岐一帶為敵主力所在,決定趁敵立足未穩,發起反擊,殲滅犯敵,並賦予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全權指揮權,統一指揮,以發揮戰力。
高軍長奉命後,以第十八師尹俊部為北路;第一一八師李樹蘭部為中路;第十四師羅錫疇為南路;分別由壠口、湖南高地、一三二高地,向古寧頭地區攻擊前進。
國軍攻克
十月二十五日拂曉,國軍三路反擊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當面之敵,展開猛烈攻擊。然而共軍憑藉國軍原有工事負隅頑抗,我軍在戰車部隊前導下,與敵歷經多次慘烈戰鬥,並在海、空軍支援協同作戰下,逐一克復共軍盤據之據點,敵我傷亡均重。
二十五日十五時,第十九軍第十四師第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在林厝以南與敵戰鬥中,不幸陣亡殉職,戰後政府飭令追晉少將,金門地方百姓感念李團長英烈義舉,以其姓名立廟奉祀。
進犯金門的共軍,經過國軍二十五日痛擊後,退據古寧頭地區頑抗。二十六日三時,共軍第八十二師第二四六團一個加強營祕密渡海增援,在古寧頭西北登陸。二十六日六時三十分,我軍第一線各部隊在海、空軍及砲兵支援下,對古寧頭地區發動總攻擊。時第十二兵團司令胡璉抵達金門,於十一時親赴湖南高地督戰,下達對敵作戰命令。至二十六日黃昏,困守古寧頭的共軍在我步兵及戰車夾擊下,已陷入三面孤立之勢。
二十七日一時,我軍攻占古寧頭,殲俘大部共軍,殘敵突圍,向北海岸逃逸。二十七日九時三十分,我軍向古寧頭以北掃蕩前進,行至斷崖下沙灘時,發現藏匿的共軍,經我軍圍攻與招降兼施,於十時頃束手就俘,古寧頭戰役以全勝告終。
古寧頭戰役國軍有一二六七人陣亡殉職,一九八二人負傷,共軍被擊斃約三千人,被俘約七千人。共俘大部經過感化教育後,撥補國軍部隊。少數共俘不願留臺者,於民國三十九年分三批遣返大陸。
扭轉戰局
國軍在古寧頭戰役大獲全勝並非僥倖,首先,我最高統帥洞燭機先,在共軍圖謀犯金之前,增派第十二兵團加強金門防務,形成兵力上優勢。當時金門國軍雖然分屬不同單位建制,但指揮權統一,官兵士氣高昂,加以海、空軍又適時支援作戰,終至擊敗犯敵,贏得全勝。
反觀共軍首因「先廈後金」的作戰方案失誤,使我軍得以因時間餘裕,完善金門兵力整備與戰場經營。次為共軍缺乏兩棲作戰經驗,加以情報誤判金門國軍僅有一萬人,第一梯隊進犯金門的三個加強團分屬三個不同建制單位,又無律定統一的指揮權責。以致登陸後,形成各自作戰。所乘木帆船重武器難以攜行,搶灘時又因適值漲潮,泰半擱淺在岸。
國軍當時在金門有國防部技術大隊配有爆破人員與器材,編組挺進破壞小組,會同第十一師三十一團(時受十八師作戰管制),將擱淺或停泊在海灘上之木帆船適時燒毀,使得船隻難以返回再載共軍增援,加上無海、空軍支援,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古寧頭戰役發生時,正值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五日美國對華發表白皮書,十月一日中共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軍渡江後聲勢浩大,國軍軍事節節失利,士氣消沉,人心渙散,內外情勢益見險惡,國家命脈,危如纍卵之際,金門國軍將士在古寧頭戰役中,秉持著有敵無我之決心,與敵歷經五十六小時浴血奮戰,殲滅犯敵,贏得全勝,不啻穩定了流散的民心與士氣,更進而奠定現今臺海兩岸分治的局面。
(點閱次數:468)